浙江七队:让万亩废弃矿山地变成优质生态圈 |
来源:鱼眼看矿业 报道日期:2018-10-24 |
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后,社会公众受环保督察见矿就关这一极端做法的影响,逐步形成了矿业就是破坏环境的片面认识。
鱼眼之所以如此说,主要原因是:矿业活动是人类的一大工程活动,它和人类所有的工程活动一样,如城市建设、交通建设等,都不可避免地要对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一定的改变甚至破坏。从这一角度说,既然所有的人类工程活动甚至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要破坏环境,却唯独要将破坏环境的帽子戴在矿业头上,这是对矿业极大的不公平,是极端的片面。
那么,到底如何认识矿业与环境的关系呢?其实,对此业内专家的交流和相关研究已有结论,鱼眼在此实录如下 :
矿业对环境的破坏是点上的、过程是可控的,矿业活动结束后环境是可以恢复的。若从改造自然的角度看,若采用先进的理念,治理恢复后的环境甚至可以让人更加赏心悦目。
今天鱼眼推送的浙江七队的实践,就是对此一个生动的注解。
附:浙江地质七队开展矿山功能性治理 万亩废弃矿变优质生态圈
退役矿山废弃矿地能变成优质生态圈吗?10月19日,在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举行的“地勘服务新领域:思路与实践”专题论坛上,浙江省地质七队技术顾问柳若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,他们在长兴县通过开展矿山功能性治理实现了这一愿景。
“功能性治理,就是根据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,设计成相互协调的功能区,打造优质生态环境圈。”柳若龙介绍。
在长兴县南太湖分区、吕山乡间,有一块9107亩的废弃矿区,像“旧伤疤”贴在太湖之南。2017年初, 地质七队开始对这块旧伤疤进行功能性治理。
废弃的230亩矿山水坑采用边坡治理恢复,同时进行环绕水体植物造景,使之变身为秀水生态区;
宣杭铁路西侧建设了绿化带,与占地约200亩的金田畈入口生态公园串联起来,使其成为亲水型休闲游乐生态区;
对1349亩的白鹤岭山体,在保留白鹤岭火车站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,建设为承担文化休闲功能的景观公园;
对老虎洞190亩的废弃矿山水坑,在保留现状岩体的同时,结合边坡治理和周边环境进行再造,布设了亲水浮桥和环湖绿道,使之变身为地质科普生态区;
引入生态绿带18公里,利用绿植的季节性和景观性增加环园道路绿量,布设健身骑行绿道,使整个项目区变身为各功能区绿带相连,历史文化传承、地学科普、休闲健身等多因素叠加的优质生态圈。 |